注册、门票、报名和签到有什么区别?
常见问答 2024年4月25日 16:29:11 31签到小蜜蜂3
即便作为资深的会展人,最常见的容易混淆的名词有门票、注册、报名和签到。很多场合下往往容易混用。
在会展领域,越来越多的项目(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、活动)引入了门票的概念。引入门票的概念本质上说明活动市场在繁荣发展,而且不断走近C端消费者。
门票和注册的区别
“门票”概念被广泛使用的大背景,是行业在发展壮大,会、展、节、演、赛在融合。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“门票”这一概念让各类活动的购票人、参会人、团体都能听懂,毕竟“注册”这个术语比较高深。
但是,门票和注册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,尽管技术上看起来比较相似。比如购票之后的门票、支付注册费之后的证件,均可以作为入场的凭证。在体育赛事、文化演出领域,观众购买门票是比较常见的叫法,但不是所有的活动、所有的嘉宾类别都适合使用门票作为入场凭证。比如赛事之中的参赛选手的入场就不能凭票入场,而必须是注册之后获得资格,然后凭借证件,甚至还需要身份证件、参赛证才能入场比赛。
最初,在B2B的会议和B2B展览领域,门票概念并不太适用。因为会议代表和买家参与活动购买的并不是一张门票这么简单,而是一种参与的资格和身份,因此我们需要仔细研究二者的不同。
再说说注册和报名的区别
会展行业往往把注册和报名混为一谈。
注册是获得并确认一种身份和资格。Register获得的是户籍、会籍、学籍、军籍、匠籍,这些身份属性都需要注册制度来认定。所以,注册就不简单是报个名这么简单。
报名是什么?一般是活动的报名,报名就是提供自己的名字。如果说一场活动里面既有注册,也有报名的话,那么注册在前,报名在后。也就是说,你得先获得一个资格,然后再报名参加里面的一场活动。
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,一名学生在首次入学阶段,要先获得一个学籍,此所谓注册学籍。有了学籍之后,可以选课,选课需要报名。
所以报名又叫做enrollment,动词是enroll,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加入名册。当然,也有的活动可以直接报名,并不需要注册,这就另当别论。
当我们看到会议里面有register,那就是注册,当我们看到有enroll,那就是报名,如果二者都有,一定是现有注册,后有报名(会议之中的某一场活动或者某一个课程)。
报名和签到又有什么区别呢?
报了名不一定参加,注册了一个会议,也不一定要出席。
签到就是证明你入场的证明,需要现场取证,现场验明正身,进出会场凭证入场。这个过程就是签到。英语叫做Check in。在古代,信息技术不发达,签到也有“点卯”之说。就是清点人数的意思。土话里面有:我点个卯就走——意思是我去一下等点名之后就走。
有签到就有签出,签出就是check out。所以,签到的前提是提前把自己的名单报给了主办方(报名),或者通过注册获得了参会的资格。
签到和签出很重要,也涉及到法律责任,比如,我们购买火车票为什么一定要在车票上打孔或者扫码进站(这也是一种签到)?那是因为,万一出现了理赔责任,这个签到的数据和动作可以作为法律上理赔的依据。
会议里面的签到,虽说不是涉及到法律理赔,但是涉及到出席证明、参会时长(以获得参会的学分),签到数据统计可以说明会议的出席率、热门的话题等等。
以上,就是关于门票、注册、报名和签到的几个概念,这些是很容易混淆不清的概念。
门票和注册的应用场景
最后,来一组案例,看看门票和注册的应用场景!
案例1:典型的门票场景,如参加音乐节(会)
某个音乐节的主办方正在筹备收费活动,无需向参与者提供个性化服务,但提供不同的门票类型,例如单日儿童/成人票/老人票和多日通票。一旦进入音乐节,门票或通行证持有人就没有额外的个性化。
案例2:门票和注册均适的场景,比如,当个性化程度较低时
如果一个研讨会或培训会,作为组织者和主办方只需要知道谁已经付款并且谁会来,而与会者只是想知道他们已经注册并有付款和入场证明,这种情况下优先选择门票模式,当然也可以有注册。如果门票和注册均适用的场景,请尽量使用对与会者更简单的方法,环节越少,信息越少越好。
案例3:注册的场景,每一个人群类别均需要个性化的服务
某个活动通常有供应商、赞助商、演讲人、VIP、参会者和志愿者等不同的人群。每个人群类别在活动中的身份、体验都有高度的个性化,绝对不能搞错,因此所有类型的与会者都应该单独注册,活得单独的能识别的证件类别,可进入不通的活动区域。某些群体,比如供应商甚至需要开启手动审核,VIP甚至需要开启定向邀请。只有获得了资格之后,参会人才能付款或者活得参会这个。审核的依据就是其提交的身份和资格信息。因此注册的表单里面的字段种类很多,通常还包括个性化问卷来搜集其需求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就是通过AI匹配需求,实现“物以类聚、人以群分”的精准匹配。所以越是需要AI精准,就越是需要注册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信息,减少AI匹配“冷启动”的成本。
此外,学术社团、行业协会、政党的会议具有更强的身份和资格属性,因此需要使用注册,不能称作“门票”。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大会采用了门票、通票这样的概念,说明这样的会议2C的营销属性较强,不要求参会人身份,也不会特别注重会议的商务、学术交流和个性化需求。
场景4:门票换证场景:典型的机票和登机牌场景
有些活动本身没有个性化的需求,也没有多个参会人的身份,参会者也只关心获得入场资格权限,不需要主办方额外关注,也不需要社交。但是活动对于安全性要求很高,出于人生财产或防疫安全的要求,或者涉及到理赔的法律责任,仅仅购票还不行,需要办理证件。因此很多活动是购买门票之后,现场再凭票打印具有自己名字的证件。
以上最常见的场景就是机票+登机牌场景,在疫情常态化阶段,电影院和博物院从不记名门票变成了购票门票+验证实名的方式。但此种换证的场景依然属于门票场景,以为收集的仅仅是姓名,手机和身份证(照片)信息,本质上购买的是商品权益,而不是购买的资格权益。
注册的核心是参会人核心数据的应用:
综上所述:如果一个活动的活动形式、场地、参会者身份等信息越是多样化,参会人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多样化,会议场景服务多样化,这时候需要注册。
注册产生复杂的多样化数据,多样化数据的处理是核心,因为涉及到不同身份人群的注册、邀约、接待、通知、证件、排座、报表需求。